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动态>金陵四家研究>论高二适的手札书风

论高二适的手札书风

发布时间:2015-03-17 点击数:6676

金  丹


内容提要:本文从手札书风的角度出发,探讨高二适的书法艺术,指出手札书风是高二适书法创作的一大亮点,极具个人风格特色。同时对其书法观及其在书法史上的贡献进行阐述,认为高二适的草书在碑派馀绪笼罩的现代书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二适  手札  草书  书风



一、草圣平生:高二适其人其书

   

    提起高二适,人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那场“兰亭论辨”,名闻遐迩。如果撇开“论辩”,单就高二适的草书艺术成就来说,也足以载入史册,与历史上的草书大家共同演绎一部精彩的草书艺术史。

    高二适(1903—1977),原名锡璜,号舒凫、舒父、瘖庵、麻铁道人、秦老诗逋等。江苏东台人。16岁考入扬州师范学校,后因家贫辍学。遂在乡里教学,并子承父业,18岁时接替父亲任立达小学校长。25岁考入上海正风文科学院,次年考入北平研究院国学研究门研究生。曾于假日游学京沪,先后师从戈公振、韩国钧、章士钊先生。60岁时经章士钊引荐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著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1】《刘宾客文集校录》。

    高二适对自己的草书十分自负,他自许“草圣平生”,自谓“世人无我,我无世人”、“二适,右军以后一人而已,右军以前无二适,右军以后乃有二适,固皆得其所也。”【2】以至有不少人谓其狂妄。林散之在诗中这样表达他对高二适为人的看法:“人皆谓之狂,我独爱其直。”【3】

    高二适在楷、隶、行、草书方面都下过功夫,尤以草书著称于世,并以杂体草书独立于晚近书林。他有学书自述:“余不敏,幼承先人余业,笃嗜临池,然草书无法,中心疚之。不得已,乃日取唐本《十七帖》、《澄清堂帖》、《淳化阁帖》及《淳熙秘阁续帖》诸本,专攻王羲之,习之既久,遂得稍悟真草之书,非由草、隶、篆入门,不能得其正轨焉。”【4】从选帖来看,可见他对草书的偏爱。当然他临《西狭颂》、《杨淮表记》等隶书,临《贺捷表》、《七姬帖》等楷书,以及临《圣教序》、《大唐纪功颂碑》等行书,对他日后书风的形成起这重要作用。50岁以后的高二适专攻章草,致力于《急就章》的研究,同时朝夕临摹皇象和宋克的作品,他说:“岁次甲午,余年逾五十矣,乃出旧藏《松江石刻皇象急就本》暨元人宋克补本,朝夕临摹。又久之,始稍解章草偏旁法则,乃由篆隶省变为草之途径。”【5】他尤喜临宋克,这对于他杂体草书书风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草书观是“学草要兼章”,也就是在学今草之外要兼习章草。他对书法史上的张芝、索靖、羊欣、薄绍四位擅长章草的书家颇位推崇。有“骨节张索”、“江东羊薄”二印表明了他的观点,见载于郑逸梅《艺林散叶续编》。他还对人们对章草大家皇象的淡忘表示出不满:“漫天恶札世争奇,皇象工书人不知”。他批评宋人草书说:“宋人笔法无可免俗,草不兼章,罔成规范,故致此耳。”又认为:“若草法从章法来,则高古无失笔矣”。在高二适看来,草书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能发泄吾人胸中之馀蕴,如心有悲愁抑郁,起而作草最为能解也。又,凡人有抑郁不平之气,作草亦可解也。”高二适的这一见解,在他的草书作品中最能反应出来。


二、金薤琳琅:高二适手札书风及其特色

   

    在高二适的书法作品中,草书是其成就最高者,而在他的草书作品中,手札书法是其一个亮点,也成为高二适书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手札,古人又称尺牍、尺素、尺翰,因其书函长约一尺,故有此称。尺牍一词见于《汉书》,其《陈遵传》云:“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孙过庭《书谱》云:“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王献之因为谢安没有收藏他的手札而甚以为恨,说明手札在当时已成为书法欣赏的重要组成部分。晋人书法赖以手札而传世,陆机的《平复帖》成为书法史上最早的名人墨迹,这是书法史的一种独特现象。二王手札,是有意无意间的书法杰作,说无意,它是一种轻松自然的流露,没有束缚;说有意,它又不可能完全是为了写信而写信,字里行间是一种书法技巧和才情的表现。二王手札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学习书法的经典,孕育过无数帖学书家。随着时代的变迁,书法的样式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清两代更是以条幅巨制见长。晚近书坛受清代思潮的影响,也呈现出厚重的气象。高二适不然,他的书法作品虽有大字和巨幅,但手札书风已经成为他书法的一个形象,一个特色,在现代书坛显出特别的与众不同。

    高二适的书法作品也是形式多样的,有条幅、对联、横幅、中堂、扇面、长卷等,由于他对自己的书法作品比较谨慎,加上他不轻易给人,自视“一字千金,不啻小王之作草也”,【6】所以作品传世并不多,但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给人们留下了很多手札、诗稿等。如《高二适书法选集》、【7】《二十世纪书法经典——高二适》、【8】《费在山藏现当代书画墨迹选——高二适卷》【9】中收录的作品,手札就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另有《高二适手札》出版。【10】这些手札作品多是给老师、友人的书信,却流露了他的心性,似乎让人领略到他的内心世界。高二适认为:“草书即须乘兴而发,始能为之,此草书不二法门。”【11】而他的草书手札正是乘兴、即兴之作,尤能发其胸臆,形其哀乐,见其情性。他的手札作品已经不拘泥于手札原有的形式了,时而兴之所至,洋洋洒洒,能将手札写成横幅,乃至写成手卷,大大突破了尺牍的范围,这也成为他书法作品中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在高二适的手札中,《致章士钊先生》数札、《致卞孝萱先生》九札和《致费在山先生》数札都是高二适手札中的精品。他一生致人手札较多,如致苏渊雷、亚明、丁吉甫、萧平、徐纯原、张尔宾、庄熙祖、桑作楷、刘墨邨、薛文浩、高景云、方志铠、李春坪、谢居三、王思任等,其中也不乏精品。

    当然还包括一些诗稿和题跋,如高二适1973年《呈散之先生诗稿》、1974年《赠继海诗》、1975年《致陶白诗稿》、《赠纯原诗二首》、《答蒋永义书兼眎阿松》,以诗代讯,也可以看作是手札的一种。在诗稿和手札之间的这类作品,也是诗人兼书家高二适的一大特色。风格也趋于统一,我不妨统称为“手札书风”。

    用沙孟海题《二适诗信墨迹册》中的“金薤琳琅”四个字来形容他手札所表现出来的感受是很确切的。在高二适的手札中,以草书为主,杂以隶、楷、行书,可称为杂体草书。他自己曾说:“余作草以章草、八分、行书相间为之,此王右军法也。”【12】此法元人赵孟頫、康里巎巎、饶介已经涉及,实际上到了明初宋克将这种杂体草书写出了一种鲜明的风格,高二适也承认:“四体书,宋仲温始为之,吾今又大昌其妙,此俟知之者。”【13】正因为他的杂体草书,使得他的草书有“金薤琳琅”般的华丽和变化之感。

    综观高二适的手札作品,从对象上看,有致老师、同门、朋友、学生的。从内容上看,谈学术、谈书法、谈杂事,也有谈诗和以诗代讯的,均有感而发,常常流露出他的学术思想。从书体上看,以草书为主,间以楷、隶、行,并很自然地糅合在一幅作品上。高二适称之为“四体书”,于右任称宋克的这种书为“混合体”【14】,此处不妨称为“杂体草书”。从形式上看,有信笺、诗笺者,但他并不拘泥于手札原有的形式,实际上已经在“尺牍”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拓展,小的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般小条,大的如横幅、手卷式的手札。从手札作品本体来看,随着情绪的节奏,时而快速书写,几个草字连在一起,时而放慢速度,在草书中出现一两个楷、行书,显出节奏感。时而因为注释或缺漏,或在信写成后想到要特别补充的,在正文中和文末添加小字,显出丰富感。与小字相比,有时一字之竖能一泻千里,如《致卞孝萱先生札》中有一“耶”字竟有15字之长,甚为过瘾【15】。出于礼貌,时而抬头,时而空格,因为录诗,有意与信有所区别,故手札的整体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时而圈划和涂改,时而以朱砂或墨笔圈圈点点,作些句读,当然这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也是古人手札和文稿的常见手法。从用印上看,多数手札钤印,有兴致时可钤多方,有名印,字号印、引首印和闲章,所钤位置也很自由,并不刻板和拘泥程式。有印章盖倒和盖歪者,也有未钤印者,可能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所致。“二适顿首”、“二适拜呈”、“二适叩复”、“二适谨状”、“二适便书”、“二适手写”、“二适具草”将我们带到他作书时的情境中去。我们读这些手札,感受颇深,这是思想、学养、生活、情性、技巧的高度统一。

    他的手札,有气势,写得大气磅礴,有江河奔流之势。他的手札,是生活,写得情感流露,不避忌讳敢于慷慨直言。他的手札,见情性,写得随性所发,不拘小节,而神态自若。他的手札,显爽健,写得沉着痛快,抑扬顿挫中见连绵起伏。他的手札,能疾涩,写得缓急互见,尽书道之妙。他的手札,寓高古,写得兀傲不群,颇有荦确不平之气,更见晋贤萧散之风。

    1977年3月15日,扬州书家魏之祯在读了方延午所集《舒父老人手札册》后,成诗一律:“常侍诗篇富,伯英草法娴。情怀哀乐外,根柢有无间。尺素玲如璧,锦装驳且斑。望崇拟往哲,师傅老虞山。”【16】对他的尺素之作表示出由衷的赞叹,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三、风流独步:高二适手札书风及其草书的历史价值


   高二适手札书风的形成,有两点最为重要,一是与他长期临习《十七帖》、《淳化阁帖》这样的先贤手札不无关系。在十年文革中,他仍在临习二王手札,他在《淳化阁帖》卷七中题道:“六六文运,仅存此册,夜便狂书十纸。不死适老子题。”【17】二是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密不可分,他需要写信,也乐意以写信来抒发情感,向人倾诉他的内心世界。因而他有大量的手札存世,足以使得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手札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形式,成为他书法的主要特色。

    林散之在看了挚友高二适的遗墨后,有诗:“矫矫不群,坎坎大树。嶷嶷菁菁,左右瞻顾。亦古亦今,前贤之路。不负千秋,风流独步。”【18】

    高二适的手札以草书为多,而草书得益于章草尤多,当代草书家从章草中走出的,我认为有两人风格迥异,并形成自己鲜明艺术风格的,一位是王蘧常,一位是高二适。王蘧常以碑法写草,迟涩凝重;高二适以帖法写草,爽健飘逸。前者在清代碑学书风的馀绪之下,顺应了历史潮流,应属理直气壮。后者顶着碑学的笼罩,恢复古人帖学传统,与时人的书风拉开了很大距离,实属难能可贵。相比之下,高二适更具有历史意义。

    高二适草书风格的形成,与他的书法观有着很大关系,是他书法思想的直接映现。首先是他不随波逐流的思想。他说:“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这是他在“兰亭论辩”中表现出来的。其次是他崇尚帖学而鄙视碑学的书法观。他对二王一系帖学经典的崇尚在各种手札和题跋中可以读到,如“吾尝谓中国书史中有三大宝物,即史迁之文、右军之书、杜陵之诗是也。”、“平生只嗜晋帖,晋帖以后,只一五代杨风子、康里子山及宋仲温二人,此非十驾之功不可追也。”他对碑学的鄙视,从他在碑帖上只言片语的题跋上也能读出一些端倪来:他论包世臣:“其人于书无妙解”。他论康有为:“恶札可憎”。他论沈曾植:“字形拙劣,沈君枉有书名,现世无具眼久矣。”快人快语,爱憎分明,表明了他崇帖贬碑的书学立场。再次是他独立的人格精神的反映,他的草书风格与他的性情完全吻合。

    高二适的书法贡献有三。一是顶着碑学风气,坚持帖学创作,使得帖学有了发展的空间。他崇尚帖学,对清代以来的碑学有着强烈的不满。六十年代的那场“兰亭论辨”应该视为他对碑学的一次公开反叛,这是一次碑学笼罩下的帖学觉醒。如果说“兰亭论辨”表明了他崇尚帖学的鲜明立场,那么,他的书法则向人们展示了他对千年帖学的传承和发展的风采。高二适在《致费在山信札》中曾透露沈尹默对他书法的看法:“吾在蜀作唐人帖,吴兴沈下翁(沈尹默)见讶,告章行老,称三百年来无此笔法。解放后,予在沪屡与秋明(沈尹默)晤谈(当时潘伯鹰尚健在),事隔二十馀岁,伯鹰仍牵此陈事为笑乐。”【19】可见以振兴帖学为己任的沈尹默对高二适书法的地位看得很清楚。

    二是高二适专攻章草,使得沉寂已久的书体得到发展,并运用杂体草书,使得他的书法风格与时人拉开距离。对于章草,他认为:“章法坠失已有一千六百馀年,若不及今整理,恐遂湮灭。”他对于章草的整理研究和书法实践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又说:“书既蒇事,辄用真行草书四体书之,并亲用竹木简之笔法,籍证我国文字书史,自汉魏以迄于近日,已揭破抱残守缺之旧观,而豁然成就一日新月异之局势。”【20】可见他在寻求古人的笔法,来创造自己的书风。他在《致扬州方延午先生手札》中说:“鄙心率不齐病,仍未痊愈,惟近忽有意创一书体。”他欲创一书体,就是指他的这种“杂体草书”,而“杂体草书”并非他所发明,他所说的创,应该是指具有他自我特色的风格意义上的书体,也就是高氏杂体草书。这说明他有意于书法的创新,而他走的也正是前人的“入古出新”之路。

    三是手札书风在近现代书法创作样式及其情感表达中的作用。近现代书坛是晚清碑学的延续,虽有沈尹默、白蕉等致力帖学的倡导和创作,但人们的书学思想仍然在碑学的思维模式之下。从作品样式来看,以条幅、屏条、中堂、对联、扇面等为主要创作模式,展览的频繁,更使得尺幅越来越大,手札这样的形式在晚近书法创作中渐渐淡出书法舞台。实际上,手札这样的展示形式是帖学的渊源,有着悠久的传统,高二适的书札书风给人们带来一阵清新之风,将古老的帖学以新的面貌展示在人们面前,给书法创作样式以新的启示。此外,手札书风所表现出来的还不只是样式,更重要的是手札表现出来的是真情实感,反映了真实的生活状态。高二适在一封手札中说:“凡人有作,须有所寄托,不然,则字匠之为,有识者定嗤之以鼻也。”【21】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创作更接近于书法的情感表达。

    当代的书法展览中也有一些手札式作品,故意抄错唐诗宋词,涂涂改改、圈圈点点,也有故意写信,无病呻吟,造作之极,反映的是假生活、假情感,不能与高二适的手札书法相提并论。“手札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高二适的手札书风带给我们的启示,不是让我们去模仿,而是通过这种现象,能够启发我们的思维,对当代的书法创作提供一种新的空间和可能,在让我们的书法创作怎样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状态上作一些有益的思考。


注释:

【1】高二适《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高二适《题澄清堂法帖》,见《高二适研究》P34,《东南文化》1997年增刊。

【3】林散之《春日寄怀二适》,《江上诗存》卷二十五,P238,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

【4】高二适《新定急就章及考证》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5】高二适《新定急就章及考证》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6】高二适《致丁吉甫手札》,见《高二适研究》P37,《东南文化》1997年增刊。

【7】《高二适书法选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年。

【8】《二十世纪书法经典——高二适》,广东教育出版社、河南教育出版社。

【9】《费在山藏现当代书画墨迹选——高二适卷》,香港王朝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10】《高二适手札》,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11】高二适《跋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见《高二适研究》P33,《东南文化》1997年增刊。

【12】高二适《题墨池编》,见《高二适研究》P30,《东南文化》1997年增刊。

【13】高二适《题宋克书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见《高二适研究》P30,《东南文化》1997年增刊。

【14】于右任《跋宋克书杜甫壮游诗卷》:“故此种草,谓之为古今草书中之混合体则可,如谓为章草,则误矣。”见《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法书九》P71,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委会1986年。

【15】高二适《致卞孝萱手札》九札之一,冬青书屋藏。

【16】魏之祯《题舒凫墨迹》,见《高二适研究》P96,《东南文化》1997年增刊。

【17】转引自尹树人《高二适书法选集序》,见《高二适书法选集》P3,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年。

【18】林散之《题挚友高二适遗墨》,见《高二适研究》P95,《东南文化》1997年增刊。

【19】从高二适《致费在山手札》原迹中录出。

【20】高二适《新定急就章及考证》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1】高二适《致徐纯原手札》,见《高二适书法选集》P75,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年。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四馆介绍|业界新闻|申请办展|联系我们
© 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8022780号-1 您是本站的第 位来客
友情链接: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 江苏省美术馆 江苏书法网 浦口区文化广电局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