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动态>金陵论坛>论当代视觉习惯下的书法审美缺失

论当代视觉习惯下的书法审美缺失

发布时间:2014-11-03 点击数:6125

公丕普

【摘  要】 视觉习惯是有其时代特征的,按观看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实物观看与符号观看两大类,符号主要指文本与图像两大类;而书法作为艺术体系中的一种,它兼具了文本属性与图像属性,这是其他视觉艺术门类所没有的,因此人的视觉习惯对其影响最大。本文正是着眼于这一特殊的关系,以当下社会为背景对论题进行思考。本文认为现代人的文字、文本视觉习惯和图像视觉习惯是造成当代书法审美缺失、影响当代书法审美特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文字视觉习惯,文本视觉习惯,文图像视觉习惯,书法审美缺失


    毋庸置疑,无论何种事物都是具有时代烙印的,所谓时代烙印是指特定时间背景下一定的社会群体所表现出的共同的行为特征。视觉作为人类最为基本的感知方式之一,也是具有时代性的,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不同时代的物品面貌变迁和现代相关心理学研究成果得以证实。我们姑且将视觉的时代属性看做是一种特定的视觉习惯。当然这里所说的视觉习惯并非是个有明确定义的概念,而是泛指在一定的时间中某一社会群体所形成、表现出来的观看特征。人的观看习惯是产生于生活之中的,这就很难明确的指出其具体的来源,而根据观看的内容不同可以将观看行为分属两种类别,一种是对实物(比如水杯、桌子)的观看,另一种则是对符号(此处指符号学所阐释的“符号”概念,比如文本、图像)的观看,艺术欣赏属于后者。艺术欣赏并非是以获得某种确定信息为目的,也就是说并非是一种认知活动,康德认为无目的性是审美的四大契机之一,这就决定了艺术欣赏对于观看主体来讲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因此审美主体的视觉习惯对其所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本文将书法艺术从艺术系统中提取出来作为一个研究的典范,是因为书法艺术的独特性。首先,书法作品产生于具有实用目的的汉字书写,并且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任何非汉字的水墨涂鸦实际上已经逾越了“书法”的概念,书法艺术与汉字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书法作品具有文本的性质;其次,书法作为一门纯视觉艺术,具有通过线条、空间的变化去营造丰富的视觉效果的能力,这种富有节奏的黑白、虚实的变化在审美上具有图像的性质。正是这两个原因决定了书法艺术在艺术体系中的特殊性。而对于符号的观看主要是指对文本与图像的观看,书法兼有这两者的性质,因此讨论人的视觉习惯对于书法艺术审美的影响是具有合理性和代表性的。

 

一、 当下的文字、文本视觉习惯与书法审美

    文本视觉习惯来源于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文字样态,现代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汉字样态有主要有以下几类,印刷宋体字、印刷楷体字、面貌众多的电脑特效汉字,还有就是日常手写硬笔字、软笔字,诸多类型中印刷字体所占比重最大。(字母文字对人的文字视觉习惯的也有影响但与本文联系较远,故不作研究)。我们从认字、读书开始,就是面对着各种印刷的教科书、工具书,工作之后日常文件的起草、打印、传播也都脱离了手写,在最大程度上使用电脑工具,在这种环境中所形成的文字、文本视觉习惯是有新的特征的。而书法作品的汉字书写样式使书法作品具有文本的性质,因此新的文字、文本视觉习惯必然会影响当代的书法审美。

1. 文字视觉习惯与书法审美

    一方面,我们在学习、阅读书籍中所看的是布白均匀,笔画、结构单一,重复,没有创造性的印刷字体,按照横向从左到右的阅读顺序。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宣传图标上的电脑特效字又是面貌各异,在大小、颜色、排列上大都各不相同,(当然电脑特效字不具有智能的自我生产能力,所表现出的不同面貌与手写文字的变化并不相同,因为一个字体程序只能产生一种面貌的文字。)这就形成了两种跨度很大的文字、文本面貌,一种是工稳到极致——机械的重复,一种是奇特到极端——非人为的涂画。这两种文字面貌都是手写所不能或者说不容易达到的。

    这两种文字面貌对人所产生的视觉刺激力度是很强烈的,长年如此就造成了人对于文字的审美产生了一种视觉忽略。这种忽略主要是指对介于两种文字面貌之间的文字面貌的不自觉的视觉忽略。这使得以中庸、中和为审美追求的二王传统帖学、书卷气书法风格就不再能在视觉上给人集中的审美感受,普通大众对于这一风格的作品就逐渐失去了欣赏能力,这一变化正是当代书法作品极力追求视觉效果的原因之一。当然这种审美能力的丧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书写体验的缺失。

在书法欣赏中缺少书写体验的观者往往会忽视书写的可能性,忽视书写材料、人的书写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认为机器能够做到的(而他自身能不费力气的就可以操作这些机器),人就应该能够做到,即使人做到了也不过是等同于机器的能力,也是无可贵之处的。无论如何,人对轻而易举就能做得事情是谈不上什么审美的。当然在古代也是存在着大量的没有书写体验的书法欣赏者的,单独将这点提出来好像缺乏说服力并且与论题也不相关,但我们再看一下今古人的文字、文本视觉习惯,疑惑就消失了。

    如上所述,现代人所面对的是两种跨度很大的文字面貌,人的视觉就会习惯于所受到的印刷文字的刺激,对于手写文字的欣赏敏锐度就容易降低,面对平常手写文字常常是不知其好在何处。但是在古代即使是缺少书写体验的人也往往能欣赏书法的美,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强烈的文字面貌刺激,社会整体对于手写文字的欣赏敏锐度是比现在高的。古代没有书写能力的人自己是无法完成文字文本书写的(而现代人却可以使用电脑打印),他们能从其中看到自己的能力缺失,对于技巧能力的肯定应该是艺术审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而当代书法作品为了达到视觉新奇的效果反而轻视了对于笔法的追求,虽然追求书法的视觉化效果也是一种技巧能力,但它的地位是不应当凌驾于笔法之上的,书法离开笔法就会流落为手绘涂鸦,不可在艺术体系中立足。

2.文本视觉习惯与书法审美

    当下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我们每天要接触大量的各种形式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身养成了很强的信息提取能力,每个人都为了不同的目的而加快自己的信息阅读速度,这种情形尤以我们在面对文本的时候表现的最为突出。但是这种阅读模式大多是浅层的阅读,是一种对信息的处理模式。也就是说只要将信息中所包含的对我有价值的信息提取出来就可以了。不能否认前人的阅读也有可能是类似的,但是这种现象不会像现代社会这样的普遍。在欣赏具有文本性质的书法作品时我们会不自觉的运用这种加速阅读的习惯,而书法作品的书写文字内容今古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这其中也包含了诸多的审美问题。

    我们现在所认可的古代书法作品几乎都是一种有意义的文本,无论是《兰亭集序》、《祭侄文稿》还是《黄州寒食诗帖》都是一篇作者完整的自作诗文,其中《兰亭集序》和《黄州寒食诗帖》还都极具有文学艺术成就。虽然现代都在追求书法艺术的本体独立性,但在古代这种独立性意识是很淡的,古人看待书法艺术必定是与作者的人格、与书写内容相结合的,不会单纯的就其书写水平来讨论其书法艺术。(虽然这一点在清代碑学思想产生后有所变化,但这种观念并未消失,而且碑学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纠缠了很多的社会因素,并没有根本的否定这一观点。)历史已经证明有人会因其人而书名贵,如颜真卿,有人则因其人而书名废,如蔡京。而反观一下当下情况却与此不同。

    现代还关注书法作品书写内容的书家是比较少了,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都在追求书法艺术本体的独立性,试图只通过笔墨形式的审美因素来完全体现出书法的艺术价值,他们认为依附于书写内容的书法并非是独立的艺术。在理论上我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欣赏还是不可脱离其文本,何也?事实并非理论家所讨论的那么丁卯分明是也。艺术实践以尽善尽美为宗旨,理论研究以求真为宗旨,两者虽无不可调和之矛盾但却不是相同的,理论试图完全规划实践是上述矛盾所产生的根本原因。

    既然书法的文本性质是不可消除的,那又何必苦心劳力的将书法作品与书写内容截然分开呢?如果这一观点是能获得共识的,那么也就是在理论上认可了当代书家对于书写内容的忽视是不恰当的。也就是说当代书家动辄摘录名篇唐诗宋词的习惯需要反思一下了,当然有些读者肯定会反问,“我就是习惯摘录名篇唐诗宋词又会怎样?”那我们将读者的文本阅读习惯再审视一下疑问就可解除了。

    上文已经说过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而且人的教育也比之前发达很多,人有了更多的接触唐诗宋词以及类似文本的机会,也就是说对于唐诗诸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好雨知时节”等篇大都是耳熟能详,当书家再将其写成书法作品时,观者读其三两字就知通篇了,这无疑会减少观者观看的兴趣,再加之本来就已经提速的信息处理模式,势必会影响书法作品的“情节长度”,比之陌生文本的观看时间自是减少的。而“情节长度”、观看时间又有何重要呢?我们以现代的实际情况为例说明之,当代书家大都致力于行草书的创作研究,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当代草书的兴盛正是由于其对于书写内容的掩饰,是对于艺术“情节长度”的追加,大家普遍都承认相对来说草书比之楷书更具有艺术表现价值,而与“艺术”概念相对的就是“实用”概念,那就是说楷书更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实用价值就是更方便识读就是更加容易知晓其内容,这岂不是说一篇更容易知晓内容的作品更少艺术价值呢?

    因此说,受当代人文本视觉习惯的影响,当代书法创作者对于书写内容的忽视减少了作品的“情节长度”,造成了一定的审美体验的缺失。这一点应当是书法创作所需要进行思考的现实问题。

 

二、 当下的图像视觉习惯与书法审美

    环视一下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即使是一个狭小的角落,也能看到大量的印刷、手绘图像,我们的生活是被图像包围着。对于艺术的欣赏包含在图像观看之中,因此就会受到图像观看习惯的影响,那当下的图像视觉习惯有什么特征呢?

    从图像的制作上看,可以分为手绘图像与非手绘图像两大类,非手绘图像是通过相机拍摄、科技洗印所产生的。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生活中非手绘图的存在数量要远远超过手绘图像的数量,因此人们的图像视觉习惯大都是建立在非手绘图像之上的,本文将对此有所偏重。现在的非手绘图像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照片与符号所代表了抽象与具象的两极、色彩的极度丰富、人为的任意拼接。

    非手绘图的第一个特征是照片与符号所代表了具象与抽象的两极。这个特点极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观看习惯,对于图像的认识分为两个大的类,一是照片类另一个是抽象符号类。照片或照片类的图像认识标准是真实具象,抽象符号类图像的认识角度是观念意图,两者中人们更倾向易于辨识的第一种图像的观看。而在严格意义上说,书法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这就会产生一种观看上的矛盾。以书法作品书写正确的汉字来说,书法应该是具象的,因为一个字的书写是有严格的规定的。所谓具象也就是指,某一符号代表与其代表事物的真实面貌的相同。汉字本来是没有真实面貌的,但是在当代社会中却出现了一种看上去颇为合理的汉字真实面貌。由于我们认字、识字开始所用的都是印刷字体(以印刷楷体与印刷宋体为主),印刷字体及其特征就在潜意识当中占据了汉字的真实体。当然这个观点是缺乏严格的理论依据的,唯独是我们现在所有的人都是这种学习开端,这个事实是存在的。如果说印刷体在一定层面上分得了汉字的真实面貌,而书法艺术的魅力却是在因时布势,写出笔画和结构的丰富变化,破坏印刷字体的均匀单一,那么说书法则是抽象的。这其中的矛盾正显示出了书法在人的认识中的位置,是有别于我们一般的图像视觉习惯的,因此对于图像具象抽象的分类并不能有效的运用在书法作品的审美上。而书法作品的文本属使人们在认识中又更容易将其划分到具象一类,则书法的审美特征是工整、匀称、好看了,相反的不工整、不匀称就是不好看了。当下书坛工整一类书法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一原因的影响。

    然而以傅山提出的“四宁四毋”观念为艺术创作原则的书家恰恰否定了工整匀称的书法风格,以丑、拙为自己所要追求的风格,这就造成了书法创作与大众欣赏的偏离。艺术创作者在努力追求书法创作的观念性,大众越来越看不懂书法作品,两者之间的有效交流越来越少。而就整个书法发展的历史看,对于不同书法风格的探求是应当被肯定的,因此这一矛盾的关键还是在于当代大众书法审美的一种缺失,大众可以体会工稳的小楷书写是需要功夫的却不容易体会到面貌自由的草书仍旧是需要很大的功力的。

    非手绘图的第二个特点是色彩的极度丰富。现代人对于色彩的运用早已突破了自然色的范围,创造出了五花八门的颜色,并将其运用到图片的制作中,这就培养了我们在观看中对于色彩的依赖习惯,对于色彩单一的图像会觉得乏味,而传统书法作品恰恰是只含有黑白两色的图像。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书法作品也并非是完全处于劣势的,对这一现象的另一种观点是,正是因为常见图像的多种颜色反而使得书法具有了一种特殊的美。在理论上这个观点不失为创建,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视觉习惯是建立在日常图像的观看上的,这种视觉习惯是否能够培育出对于单色图像的审美?即使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所能达到的程度又是多大?我认为无论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总之这种观看习惯是影响了书法的审美。

    那再反观一下当今的书法创作,从各届国家书法展览上的展出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现在人们大都在使用有色纸或者多色纸,目的是能丰富书法作品的视觉效果。而这恰是说明了,创作自身所对于危机的意识,对于大众书法审美特征的一种自我调节。大众对于传统白纸黑字的形式慢慢地失去了欣赏的兴趣,这正是由当代图像视觉对于颜色所产生的依赖习惯所造成的。虽然在古代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对于有色纸、绢的使用,但是这种现象远不及今天的普遍。这种视觉习惯特征造成了人们对于作品样式的重视,当然艺术作品重视表现形式本没有任何不对的地方,只是这应该是建立在对于内容有一定了解之后,形式在人们的审美中才不会喧宾夺主,而在当下我不认为大众的审美能力达到这一点了。

    非手绘图的第三个特点是对于图像的人为任意拼接。现代科技所开发出的各种图像制作软件功能已经十分全面,可以对于图像的任意部分以及任意图像进行替换、拼接,人们在生活中就能看到各种新奇的图像。这类图像所给人在视觉上的影响是对于单次图像制作的忽略,是对新奇的视觉效果的追求,而书法作品却是单次完成的水墨图像,而且每一笔都是不可重复涂改的,人们在图像的制作上所形成的对于修饰修改的习惯恰恰很容易忽视书法的笔法,由不能做到变为不能欣赏。当然还会存在的一种观点是对于特殊现象的重视,但关键问题是审美不是认知,不是知道美的存在而是要在欣赏中确实见到美,产生审美的快感。在这一点上当代人所表现出的审美确缺失是很明显的。

    艺术作品应当是手绘图像的最高形式,非手绘图像的典型是照片,而当两者结合,艺术作品的印刷图像,那我们就该思考它是手绘图像还是非手绘图像,我们暂且不考虑事实发生的诸多原因仅就其现象本身做一思考。

    当印刷图片在学习、审美上代替了真实的作品,现代印刷科技又使人不得不相信印刷图片与原作品在视觉上是没有区别的,人们就容易忽视自己所面对的是印刷图像而并非是该作品本身,当然仅仅是作为观看,这并无多少不妥,只是我们不应该将建立在对图片上的审美习惯再毫不变动的情况下移植到对真实作品的审美上。最起码我们要认清其中的差别。

    就书法作品而言,作品原件与印刷图片是有很大不同的,从产生上说,书法作品是一笔一笔写上去的,这其中凝固了时间,墨水是含胶和油烟颗粒的,与宣纸接触会留下不同轻重的痕迹,原本平滑的纸面留下墨水的痕迹后,就成为了“立体”的了。而印刷图片是一次着墨,而且在其复印之前的照片底本已经将书法作品的立体存在变为了二维平面。当人们所面对的是平面印刷图片时,怎么能体验到“立体”的真是作品的美感呢?

    人们以印刷图像所建立起来的视觉习惯会将书法作品平面化,在审美上更多的会重视其整体形式感、图像性,对书法作品的立体性缺乏理解,对于线条的质量及其体积感容易忽视,而线条恰恰是书法的存在价值之一。对于书法线条生命力的淡漠则会影响对于笔法的表现与感受,平涂与书写是区分一般写字还是艺术创作的关键因素。而且相机本身是有一定的曝光度的,而作品本身是没有固定亮度的,也就是说我们观看原作品的时候会根据不同的光线看到不同的感觉,而对印刷图片却只能是看到不同光线中固定曝光度下的感觉。书法真迹是书写于宣纸、绢等材料之上的,他们的物理属性尤其是光感反映是完全不同于油性纸张的,两者的视觉差别是很明显的。

    正是在诸多图像视觉习惯特征的影响中形成了当代的书法审美特征,与古代相比当下的书法审美能力在整体上是一种缺失的状态。

 

结论

    以上讨论都是以科技传媒下的印刷物为中心的,对于各种手写、手绘的文本和图像在不同程度上选择了搁置不议,其原因正是想要突出当代视觉习惯的特征。诚然,当代的各种手写、手绘的文本和图像也是有时代特征的,但并不是最为根本主要的。书法审美是人类的一种观看行为,必定会受到观看习惯的影响,而书法又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兼具了文本与图像的性质,因此对书法的审美是受到人对于文字、文本和图像观看习惯的综合的影响的。在具体的实践中很难分清究竟是受哪一种观看习惯的影响,但这不能否认影响的存在。综合当代中大众的文字、文本和图像观看习惯特征我们能够从中看出当下大众书法艺术审美的缺失原因与表现。

    当下,人的文字视觉习惯是对工整平淡的文字面貌的麻木,是对文字的新奇视觉样式的追逐;对文本的视觉习惯是一种信息处理模式,是对常见易见文本的阅读忽视。受这种文字、文本视觉习惯的影响,书法作品所体现出的审美倾向是对新奇形式的追求和对文本陌生化的转变,天真、平淡、中和的书法审美情趣不再能被大多数人肯定,而古代书法史却是以这一种风格为中心所建立起的,对于不熟悉书法发展史的大众来说,就不能准确的理解现在书法风格的流变于承传,继而对于作品的审美也就较易于流于表层。以非手绘图像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图像视觉习惯会对图像的样式、颜色等方面更加关注,书法作品受自身的形质所限制,人们容易因其单一而失去观赏兴趣;而以建立在印刷品上的书法审美习惯去观看真实的作品也是存在问题的,印刷品对于真实作品的平面化处理消解了真实作品的立体效果,当人们再去面对真实的作品时反而不习惯其立体感觉。在观看艺术作品中任何细微的差别都会影响到主体的审美体验,这也是当下艺术欣赏共同面临的问题。当代书法艺术的审美正是在这诸多看似是时代的进步中慢慢流失了,现代视觉习惯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对于视觉习惯于书法审美的研究本文仅是一个开始,还需更多有识之士不断的将其拓展深化,这将会对于认识、推动我们这个时代书法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个人简介:

公丕普,山东临沂人,生于1986年,自幼喜爱书法艺术,把笔长年不辍。2005年考入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书法系,求学四年,略知书艺深奥。2010年考入江苏省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攻读美术学硕士学位至今。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四馆介绍|业界新闻|申请办展|联系我们
© 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8022780号-1 您是本站的第 位来客
友情链接: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 江苏省美术馆 江苏书法网 浦口区文化广电局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