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动态>金陵四家研究>使命与梦想:高二适草书解读

使命与梦想:高二适草书解读

发布时间:2015-03-24 点击数:8296

曹 洋


内容提要:高二适以章草为突破口专攻草书,既是自身实践的需要,更是出于振兴草书的使命感。在完成重振章草的使命的过程中,也铸就了高二适的梦想,即与王羲之同守草书长河的两端。高二适的草书创作与其国学研究互为表里。厚实的国学底蕴为高二适草书创作提升必备的文化支撑,周易、老庄为高二适的草书创作提供了必要的哲学思辨。高二适对草书创作感性的把握和理性的深度思考,为草书学创作提供了一种纵横捭阖、感性与理性互融的审美思维方式。多元的古典符号,增添了高二适草书的艺术含量,使他能从古典中突围,立自己的高氏“家法”。

关键词:使命与梦想  国学与草书  理性与感性  守古与创新


    高二适(1903-1977),江苏姜堰市兴泰镇小甸址人(解放前属东台县)。原名锡璜,号舒凫、麻铁道人、高亭主人等。一生精研文史哲、书法与诗词,博涉诸家,自出新意,成就卓著,与胡小石、林散之、萧娴等并称为“金陵四老”。高二适25岁考入上海正风文学院,27岁考入北平研究院为国学研究生。33岁应陈树人之邀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办事员、科员。后任立法院秘书,曾兼任朝阳文学院和建国法商学院教授。1963年经章士钊引荐,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65年,与郭沫若就《兰亭序》真伪相抗辩,引发出影响深远的“兰亭论辨”。

    在“金陵四老”中,高二适以其耿介狂傲的个性,守古出新的精神,鲜明的书风,独开一面。他带着使命与梦想,一头扎进书坛,在自我王国里自由驰骋。他的使命就是要“昌明章草”,弘扬草书艺术;他的梦想就是在草书史册上留下芳名,而且要与王羲之比肩而立:“二适,右军以后一人而已。” 【1】——他说出了千百年来多少人苦苦追求而又不可企及的梦想。但他没有被自己的梦想所迷惑,也没有游离在自我狂妄的幻觉里,而是消释在每日的临池悟道生活中。在孤灯瘦影下,他将国学研究、书学研究、草书创作三驾齐驱,并以此缔造出属于自己的草书宫殿,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传奇。


    我们可以根据高二适对草书的研究和创作风格特征,将其草书之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954——1969年):立志“昌明”草书,创作处于整合起步阶段。

高二适以章草为突破口专攻草书,既是自身实践的需要,更有振兴草书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他在《新定急就章及考证自序》中言明:“慨然于章草不振”,【2】而欲“为昌明章草,推尊草圣之功,恩承先而启后。”【3】这不仅是复兴草书艺术,而且是回归草书本体。在完成重振章草的使命的过程中,也铸就了高二适的梦想,即他要端坐于草书的圣坛。他用得最多的闲章是“草圣平生”,并将书斋命名为“证草圣斋”,这是明志,更是宣示着自己的使命。高二适请王一羽为己篆刻这两枚印章,并赋诗以赠:“证圣何如得圣名,龙蛇飞舞豁平生……多君铁石明吾志,五百年前孰我争。”他就要超张(张旭)胜素(怀素),直追书圣王羲之并与之平起平坐:“右军以前无二适,右军以后乃有二适,固皆得其所也。”【4】这一时期,高二适以巨大的勇气和胆识,几乎抛弃从前的一切,另辟蹊径,从零开始,他用自己研究章草的成果指导自己的草书实践,其创作有两大系列,一是以宋克为核心的章草系列,章草的用笔、意趣随手拈来;二是以二王、怀素、唐太宗为中心的小草、大草系列,线质劲挺,线条连绵,气势奔放。但此时章草、今草、大草处在整合期,“四体书”基本停留在继承宋克的层面上,自己的风格特征还没有充分突现出来。高二适的草书始于研究,终于创作,用“四体书”书写的《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专著是这一时期重要收获。

    第二时期(1969——1975年):草书创作进入成熟期,“四体书”以鲜明的风格独标于书坛。

    1969年,“九月十一日午夜,碑帖书籍三千五百余册,突被地方‘收藏界’及居委会二部等假查户口之名,连宵绝载而去,一病弥年。仅存《淳化阁帖卷七•王羲之书二》一册,夜便狂书十纸。”【5】这场劫难摧残了高二适的身体,却催化出梦想飞翔的翅膀。没有书籍阅读,没有碑帖研习;没有因袭的程式,没有诸体的隔膜,反而解放了心灵的桎梧,一任感情的“发泄”。他说:“惟作草能发泄吾人胸中之余蕴。”【6】草书只是他表达感情的符号。他用生命的火焰将其“四体书”烤熟,他用大草的气象一统“四体书”,情趣外溢,笔法、风神出入钟、王而盘桓于隋唐。这一时期,他一面享受着梦想飞翔的快乐,创作出许多佳作,如《草书杜甫诗》、《四体书书谱》及大量的手札等,另一方面带着神圣的使命完成了《草书草诀歌》。

    第三时期(1975——1977年):使命与梦想合二为一,草书创作达到巅峰。

    在1975年前后,他有一次全面反思自己的草书创作,高二适把目光转向《平复帖》以及从《平复帖》得法的杨凝式,高二适认为此皆“运笔犹存篆法”,【7】 “以秃笔作稿草”。【8】并认真研习,风格鲜明的“高体”已形成,高二适在致学生费在山信中说:“我近从事五代人杨风子书,过此一关,即无敌于天下矣。” 【9】他的草书创作已经进入无技巧状态。这一时期代表作有《为振阁书对联》、《秦老诗逋诗轴》、《狂草杜甫诗卷》、《广陵才子诗》、《陶公诗》等。此类作品线形一改一味瘦硬、畅达而增加丰硕、生涩,更多洋溢着天真烂漫的气息,其线质得陆机、杨风子之精髓,同时高老使用涨墨法,通过水墨来冲淡他以前的雄强铁阵的方式,使“宏大叙事”都熔铸在和平之中,以达到“中和之美”。当使命和梦想合而为一时,高二适的草书创作也就戛然而止。生命没有给高二适阔绰的时间,但在他平凡而光辉的岁月里,并没有留下人生的遗憾。

    清代杨守敬在《学书迩言•绪论》中指出学书有三要:“天分”、“品高”、“学富”。然后说明学问对书家的重要作用,“学富,胸罗万有,书卷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10】书法尤其是草书的至高境界皆由学养滋润而成,这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宣和书谱》评唐杜牧书法“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11】这点用在高二适身上一点都不为过,高二适的草书创作与其国学研究互为表里。

    1965年7月,章士钊先生在致毛泽东主席的信中称高二适为“巍然一硕书也”。【12】高二适国学博精,“寝馈功深”,“无漏洞可塞”,颇得章士钊赏识,曾多次撰文于香港《文汇报》向世人举荐。高二适通周易,精老庄,研韩、刘、柳之文,攻杜诗及江西诗派。他对自己的国学也颇为自信:“群推国士无双手,我自南金第一人”,【13】“五行秀气谁为主,天下文章自在身”。【14】1962年2月,章士钊撰写《柳文指要》(后作为国礼被周恩来总理送给前来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对柳文涉及的周易之辨不甚明了,遂邀高二适至京演示讲解周易。但为慎重起见,章士钊在出版《柳文指要》时,收录的仍然是高二适所作的《柳子厚<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六论书>后题》、《跋刘宾客天论》两文。高二适在所著的《刘宾客文集校录》序言中声称章士钊“欲图与小子适并肩厕入中唐刘柳大师之讲坛。” 【15】可见高二适在国学研究的深度和他的梦想。在“兰亭论辨”中,高二适之所以第一个勇于向郭沫若发难,其动力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个性使然,更有他对事业的神圣追求,如果否了《兰亭序》,那么高二适完成“昌明章草,推尊草圣之功”的使命就毫无意义,同时他草书创作参照的最高标准——草圣王羲之轰然倒下,自己的梦想也就变得虚妄。

    高二适深得周易之“变”、“通”精髓,他的治学不是掉书袋、墨守成规、人云亦云,而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出入千百年,纵横数百家,取法于其中,又超乎象外,成为他治学为艺的准则:

    讲宗法,尊师承、株株于流派者,均非佳致。要之出入千数百年,纵横于百数十家,取长补短,自得其乐,而又超于象外。(题《声调三调》)【16】

    正因为高二适深谙国学,站在中国文化的制高点上,并以上下贯通,左右逢源的气概,打通文、史、哲、艺,故而形成了他志高胆大、品洁趣雅的审美诉求。这种审美诉求一旦落实到草书创作上,定然会让他精鹜八极,神游万里,而又收拢于鼓掌之上。厚实的国学底蕴为高二适草书创作提高必备的文化支撑。周易、《老子》为高二适的草书创作提供了必要的哲学思辨,他打破楷、行、章草、狂草的界限,化有为无,然后重新整合,于无中生有,他将楷之庄、行之秀、章草之朴、狂草之舞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瑰丽的世界。《庄子》为高二适的草书创作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庄子•达生》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也,忘适之适也。” 【17】“忘适之适”是对高二适名字“二适”的最好诠释,取“二适”为名充分展现出任我行的自信和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唐张旭见公主与担夫争道,怀素观夏云多奇峰皆悟得草法,而高二适读史吟诗亦能悟得笔法:

    吾尝谓中国文化中有三大宝物,即史迁之文,右军之书,杜陵之诗是也。而杜诗造法亦与史记、王书同具一副机杼,转动回旋,强弱高下,无施而不可。而杜于声律之上,尤觉从容闲暇。虽史迁文章,奇傲不可尽与杜之五、七言为比拟,然凡羲之书帖诸笔法,则杜律无不尽收之也。(题杜甫《骢马行》)

    史迁之文、杜陵之诗、右军之书皆同一机杼,吟杜诗而得右军笔法,非法眼不能窥其端倪。厚实的国学、奇逸的想象、超拔的悟性,使高二适与同时代的书家拉开距离,在草书创作上他执意独辟蹊径,探古访源,从文化学的高度审视自己的草书创作,他用一生的时间积蓄自己,矫正自己,创造自己,即使外面很喧闹,但他仍能以大隐于市的胸襟,从容自若地执著于文化梦想。他曾作吟联作诗云:“而此草章为世写,岂有诗礼终平庸。”“隶草千年成绝业,而今捉笔有传书。”“此技至今五百年,请持草圣论公道。”高二适的草书高古、俊逸、大气,既有风樯阵马的气势,又有小桥流水般意境。高二适草书与国学互为表里,在当代堪称典范。

    感性让心灵的张力得到最大的释放,它试图摆脱外在的强制力量,创造出纯粹的艺术形式。美国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认为:“把形式上升为一种必然性的存在,上升为超越了趣味和通感等所有主观多样性的普遍性东西”,还需要理性的介入。“沟通着感性和理性的想象力,当它成为实践的东西后,就是‘生产性’的东西了,这意味着它在现实的重构中成为一股指导力量”,【20】高二适从来就不缺既能够创造出纯粹形式又支配着重构重任的想象力。他总是把创作理念付诸实践,以验证心灵的想象力,然后否定、调整、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形成新的理念,再实践。就这样在否定之否定中,将草书创作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峰。

    白焦在《云间言艺录》中说:“草书不从晋人入,终日无是处。”【21】但是高二适比他走得更远、更彻底,高二适在年逾半百之际回顾草书创作得失时说:

    余不敏,幼承先人余业,笃嗜临池,然草书无法,中心疚之,不得已,乃日取《唐本十七帖》、《澄清堂帖》、《淳化阁帖》、《淳熙秘阁续帖》诸本,专攻王羲之,习之既久,遂得稍悟真草之书:非由草隶篆入门,不能得其正轨焉。【22】

    这其中一“疚”一“悟”,可见高氏的心路历程,草书创作的密码正一点一点地被他破译。至此,他发愤搜求章草各种版本,旁搜博考,则择善而从,费时十载,七次易稿,终成填补当代章草研究空白的专著《新定急就章及考证》。其间高二适的草书创作也是同步进行,他在大量的题跋中透露了这一时期的收获:

    拟日写一章,以验进益。(题《急就章》)

    甲辰大暑,临此最勤。舒父氏年六二矣。右军笔法始稍解矣。嗟嗟,卅年功夫得此耳!

    亲见右军操觚不过如此耳。

    此帖均属草隶笔法,足微右军书迹由章变为今草,斯其初祖耳。(题《唐拓十七帖》)

    余作草书以章草八分行书相间为之,(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此王右军法也。(题《墨池编》)【23】

    人言高二适很自负,常以“草圣”自居,但不知这狂言的背后,是他对草书创作的悟彻和自信,虽然他还完全没有登上草书创作的巅峰,但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识,足以让他君临天下。他批怀素《自叙帖》不足道——“千年书人不识草” 【24】题《怀素自叙帖》,评宋人笔法俗——“草不兼章,罔成规范” 【25】题《宋四家真迹》,骂沈曾植书札枉有书名——“字形拙劣” 【26】。诸如此类的批评,不是为哗然取宠,而是基于他率真的个性,基于他对草书创作感性的把握和理性的深度思考,这为我们今天的草书学习和创作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一种纵横捭阖、感性与理性互融的审美模式。高二适勃郁、孤傲、耿介的气质与杜诗、江西诗派神韵一拍即合,而这直接导致了他草书创作理念的形成,杜诗“书贵瘦硬方通神”、“草书非古空雄壮”中的“瘦硬”、“入古”、“雄壮”成为高二适草书创作的审美理念,1966年高二适“临《宋拓祖石绛帖》,专攻瘦劲一派”:

    学唐高宗书三数年,今夕始解瘦劲之气宜于多筋处求之。(题《大唐纪功颂》)

    此碑结体瘦劲,久写有益,见清刚之气生于毫端,其高妙大为独步云。

    能于细致中求莽放尤难。(题《李贞武碑》)【27】

    可以说杜诗激发出高二适理性的火花,成就了他的梦想。为了免俗,他又从书法本体作深度思考。“方笔圆势”、“古质今妍”是高二适实现其审美理念的基本诉求。

    王帖草不脱隶,传世宋拓本中盖未有如此刻之圆浑者。世传方笔圆势,八面拱心,故当于此中求之矣。(题《唐拓十七帖》)

    方笔圆势,晋人书之妙处尽在是矣。(题《宋拓祖石绛帖》

    草法在点画,即“方笔圆势”四字而已。(跋《安吴论书》)

    怀素书雕疏,不得方笔圆劲,此其所短也。(题怀素《瑞石帖》)【28】

    尽管高二适在题《李贞武碑》时称:“书法无俊秀之气,不得谓为艺事。” 但他始终恪守入古之法:

    章草为今草之祖,学之善,则笔法亦与之变化入古,斯不落于俗矣。(题《松江本急就章》)【29】

    艺术创作一旦有思想的介入,必将使其站在艺术的制高点,但理性这东西是双刃剑,它在使人有深度的同时也会让人作茧自缚,此时唯有超强的感性方能释放出巨大都是艺术张力。高二适强调草书创作要“有所寄托”、“乘兴而发”,切不可雕琢为之。他常常逍遥于梦想里,让感性进入自由状态,最大可能地创造纯粹艺术形式,:

    凡书要有荤确不平之气。(题宋克书《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

    凡人有作,须有所寄托,不然,则字匠之为,有识者定嗤之以鼻也。(致徐纯原信札)

    草书即须乘兴而发,始能为之,此草书不二法门。

    吾今知作书惟作草能发泄吾胸中之余蕴,如心有悲愁抑郁,起而作草最为能解也。又,凡人有抑悒不平之气,作草亦可解也。(跋《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30】

    高二适以非凡的想象力大隐于市,畅游在理性的世界和感性的王国里,醉心于神圣的使命和美丽的梦想之中。


    在高二适眼里“世人无我,我无世人” 【31】

    在几十年的草书创作生涯中,特立独行的高二适以国学为支撑,以勤勉为推手,以使命和梦想为动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系统,这个系统由经典笔法、草法和自我造型、内在精气所构成。为了建构这个系统,高二适用了40多年的功夫做准备、做铺垫,在这数十年里,他潜心研习正、行、隶,两爨、《龙藏寺碑》、《房梁公碑》、《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晋祠铭》、《温泉铭》、《石门颂》、《西狭颂》、《封龙山颂》、《杨淮表记》等都是高氏日课临写之碑,不少碑帖一写就是几年、十几年,如《龙藏寺碑》高二适前后临写近30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高二适在重庆作字,沈尹默“告行老(即章士钊)称”高二适“三百年来无此笔法”,解放后,高二适在上海“屡与秋明(即沈尹默)晤谈,事隔二十余岁,(潘)伯鹰仍举此陈事为笑尔”。【32】如果高二适就凭此功力,在当今书坛足以争得一席之地。但他没有停止,他在50多岁带着从容,带着自信,突然转向——专攻草书。为悟彻草书,他一头扎进故纸堆,带着审视的目光,从章草、二王,到唐天皇、文皇、颠张狂素,再到杨凝式,最后是杨维桢、宋克、康里子山无一缺漏,尽收笔下,形成了高二适草书世界的多元符号。但是高二适对经典也不是一味盲从,而是批评地吸收。如对二王:献之书骨法优。大令笔法纯是篆理,此右军似不逮耶。(题《淳化阁帖卷九•王献之》)【33】对怀素:此《苦笋帖》尤怪,何名之尤哉?(题《苦笋帖》)此的是怀素书也,滑笔不可取。(题《明刻怀素千字文》)对宋克:宋仲温书波险太过,筋距溢出,遂成佻卞。(题《宋仲温杜诗<北征>》)【34】

    高二适草书创作的经典传承符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点画以二王、魏晋为归依,故其笔法精到,满纸氤氲,书卷气十足,雅韵而不流俗。吾书隶、楷、草、章,当以钟繇、梁鹄、皇象、索靖诸家为师,而行草则一准右军笔法。(题《月仪》、《出师颂》合帖)右军行草势长,大令则多平褊,此乃钟太傅家法也。二适书成大家,将于此中求矣。(题《淳化阁帖•卷九•王献之》)【35】

    二是以章草为根基,故能高古不失。他始终沿着这条路向前迈进:“若草法从章法来,则高古无失笔矣。”“羲、献今草有别开生面之处,倘用章法求之,定能超唐迈宋。” 【36】

    三是运笔得篆理,线条圆劲,如锥画沙、屋漏痕。草书运笔用篆理是高二适从王献之大草处悟得的,“大令笔法纯用篆理”,“宪侯以草为篆,吾意系从《权量》出,惟欲释秦石而广之,岂非驾献之耶?” 【37】

    四是气势得怀素神韵,故其下笔惊雷崩石,雾霭流岚,一派苍茫。“素师笔通神明山岳,其所自来,直张长史重世耳。”凫草书应有山岳震动、江河奔放之势。(题怀素《千字文》)【38】

    多元的古典符号,增添了高二适草书的艺术含量,但是高二适绝不因此沾沾自喜,也绝不惟古是从,他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中表示:“吾素不乐随人俯仰计。” 【39】确实他为人、为学、为文、为艺,均特立独行。他一生浸淫于墨海,不是为复古,而是为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实现自己的梦想——与王羲之同守草书长河的两端。宋曹云:“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与古法之外也。悟生与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40】高二适就是要守古为新,就是要以多元为根基并从中突围,立自己草书创作的“家法”。这个家法就是“和”、“化”、“适”。

   “和”即是和谐,冲而不犯。高二适草书创作是古之“四体书”的继承和发展,他在题宋克书《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中说:“四体书。宋仲温始为之,吾今又大昌其妙。” 【41】将真、行、今草、章草并于一纸,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使之糅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宋克、康里子山都在此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高二适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们的不足:“元末明初人,能书而不识章学之本,下到清末罗振玉、王国维均有不识章出处”,“章书即元明诸家如赵子昂、宋克、邓文原,亦不尽识。故只依样葫芦。” 【42】 “不识章学之本”、“依样画葫芦”是历来写章草的诟病。要打通“四体书”,实现整体的和谐,他从宋克的草书中悟得“四体书”“其胜处在精气内含冲和”。【43】  如何达到“冲和”?高二适认为“作字如只恃一副本领,而无随时随地随人变换转换之功,终非大家数也。” 【43】高氏自由转换的本领有两个:一是用章草笔意统领真、行、今草,使每一个字的笔法相近,笔意相通,这样真书就少一份整饬,多一份活络;行书就少一份轻佻,多一份厚重;今草就少一份滑溜、俗气,多一份质朴、高古,如此就形成相对统一的格调。二是用行草、大草的气势贯通每一个字,形成一种摄人心魄的行气,这种行气都统一到高古、儒雅、大气的气息中。

    “化”即是化字型,化笔法。高二适在题《宋仲温书杜诗<北征>》时云:“草书点染曳带之间,若断若续,婉转生趣,而锋棱宛然,真意不失,此为入神。” 【45】而章草字型多平褊,挑笔太多,不便于上下勾连,设若没有这“点染曳带”,又如何入神?即使是宋克、康里子山犹不能治此病垢。高二适却大胆变扁为长,并削减捺划和挑笔,这一小小的字型转化,让高二适的草书创作到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他的笔下今草与章草之间的一堵墙被彻底推倒了,用今草笔法写章草,用章草的点画写今草,成为高氏特有的字型、字法。高二适的野心还不止于此,他的草书创作要熔铸三大系统,即正书系统(包括楷书、隶书)、行书系统、草书系统(包括今草、章草)。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的梦想,他要求自己的创作,一是将线条“化方为圆,削繁为简”,又“隐劲于圆,藏巧于拙” 【46】,二是笔法、使转随意转化,以我手写我心,“凡大草熟而能动,宜在意,不求笔笔拘执。”“写此大草,须当随意转、信手侧,不宜故作欹倾姿态也” 【47】。三是意境“复古而能变” 【48】。

    “适”即是高二适把自己设定的艺术境界为“无适而不可”、“适我所适” 【49】。这里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得鱼忘筌,得道忘技。1974年11月高二适在致费在山的信札中说:“孙虔礼《书谱》:‘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两语确可当金针度世,念之哉,念之哉。” 【50】为了得到黄庭坚所说的“心不知手,手不知心”的境界,高二适皓首于经典之中,就像《庄子•知北游》中那位捶钩者,几十年都是“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 【51】终修成庖丁解牛之技。由于当时物质条件的制约,高二适少有大幅巨制,他草书创作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大量的书札中,他的这些书札可以说是二王书札书法艺术的又一高峰。其内容庞杂,涵盖了他为学、为文、为艺、为父、为师、为友等所有方面。他借助于书法,将生活艺术化了,或者是进行的艺术化的生活。有时盈寸素纸,寥寥数行也可于掌上把玩;有时一通手札即是天成的横批、手卷,令人爱不释手,此是书耶?信耶?浑然不知,只道是高氏一任自然,如有神来之笔,不知从何而来,又不知驶向何处,但细察之,则是笔笔有源,气象万千,知、情、行、意无所不有,此所谓老子的“有生于无”、“大象无形”。这也就进入到第二个层面,即任逍遥、舍我其谁的精神境界。宗白华先生在《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说:“书法中所谓气势,所谓结构,所谓力透纸背,都是表现书法的空间意境。”【52】在高二适草书空间意境里,我们能够清晰地窥视到他深厚的国学背景,悲天悯人的文化情节,重振草书的使命以及独立于当代书坛唯我“书圣”的梦想和自信。

    固然高二适的草书创作仍有某些缺陷,但我们不必求全责备,就像我们不能要求李白、杜甫创作长篇小说一样,历史只给他们一隅空间,让他们用一根小小的火柴来划亮天空。虽然只是那么一瞬间,但他们已完成了全部的使命,消失了便也是永恒。高二适的草书创作为我们编纂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同时他又告诉我们这个神话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扎进传统文化,带着崇高的使命,勤奋耕耘,守古为新,一定会迎来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参考文献资料

【1】【4】题《澄清堂法帖》,《高二适研究》,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杂志社,1997年增刊。

【2】【3】【22】【39】高二适,《新定急就章及考证•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版。

【5】【6】【12】【13】【14】【15】【16】【18】【19】【23】【27】【28】【29】【30】

【33】【34】【35】【38】【41】【44】【45】【49】《高二适研究》,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杂志社,1997年增刊。

【7】 清 •安歧,《墨缘汇观》,见《中国书法史演义》,殷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第48页。

【8】 明 •詹景凤,《东南玄览编》,见《中国书法史演义》,殷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48页。

【9】致费在山信札

【10】 清•杨守敬,《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712页。

【11】 宋《宣和书谱》,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82页。

【17】庄子《庄子浅注》,曹基础著,中华书局,1982年10月第1版,第186页。

【20】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105页。

【21】 白蕉,《书法》,2007年12月。

【24】题《怀素自叙帖》,《高二适研究》,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杂志社,1997年增刊。

【25】题《宋四家真迹》,同上。

【26】《绛帖》跋文,同上。

【31】题《月仪》、《出师颂》合帖,同上。

【32】致费在山信札

【36】题《月仪》、《出师颂》合帖,《高二适研究》,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杂志社,1997年增刊。

【37】题《峄山碑》,同上。

【40】 清•宋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572页。

【42】致费在山信札

【43】题《宋仲温杜诗<北征>》,《高二适研究》,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杂志社,1997年增刊。

【46】题《杨凝式帖》,同上。

【47】题怀素《千字文》,同上。

【48】题《宋仲温急就章真迹》,同上。

【50】宋•黄庭坚《宋代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62页。

【51】同【17】第338页。

【52】 宗白华,《美学漫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第139页。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四馆介绍|业界新闻|申请办展|联系我们
© 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8022780号-1 您是本站的第 位来客
友情链接: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 江苏省美术馆 江苏书法网 浦口区文化广电局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