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四家书法赏析丨胡小石临《乙瑛》碑
胡小石先生平生字有功课,所以留传下来的隶书临作颇多。但是这件作品却不同寻常,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对临,而是以意为之的意临之作。他对该碑的艺术风格有这样的评价“《乙瑛》桓帝永兴元年立。用笔折锋转换多变化,分书碑中之奇丽者,盖碑于摩崖不同,摩崖不规矩可任意放纵,碑有界格自少机趣。《乙瑛》能于界格中宛转变曲折,转换自如珍珠走盘,自有机趣而含豪稳。静如愚字,数点前后交代,豪厘不苟,分书至此极矣。后之《爨龙颜》得乙瑛之神,其变化犹龙乎”。他认为该碑是汉隶发展到最高峰期的代表之作,是非常准确的。
这件临作和《乙瑛碑》相比,首先是在笔法形态上对原碑进行了一些改变。《乙瑛碑》的笔势是以顺为主,所以产生了奇丽的风格。而胡小石的临作在用笔上则方圆兼备,用逆锋行之有沉郁顿挫之妙。特别是在笔划的运行过程中,一波三折起伏分明。充分体现了他的笔法美学思想,笔要有韧劲不能似烂面条。在结字上也一改因在《乙瑛碑》界格中书,虽穷力变化但仍乏汉简中那种纵横自在天趣的缺憾。而是解散原碑的字型结构,采用了中宫收紧点划伸长的方法,和其方圆结合的笔法配合的天衣无缝。汉碑的章法布局多是横不成列、竖成行。而胡小石则打破了原碑章法。采用了楷书章法中字字独立,左右空间增大的方法。尤其是他刻意在落款处留有大块的空白,让观者在密中见疏。达到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艺术效果。
古人说“欲工其事者必先利其器”。胡小石先生作书的习惯与很多书家不同。他写字多用狼毫之类的硬笔,且往往只把毛笔发一半,写起字来如同一把毛锥。纸也喜用福建地区生产的元书纸,这种纸厚而绵,硬笔在上面书写能拖得住洒得开,古人说破锋杀纸就是此意。他用墨也多用磨得黑亮深郁的焦墨。所以,他的书法有一种铁骨铮铮的阳刚大气。用曾国藩的说法是属于“太阳”,和“太阴”是相对立的。李瑞清曾经引何绍基论书语:“做字如同做人,要把脊梁竖起”。观胡先生的这件作品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点。
胡小石先生的书法艺术如汪洋大海,这件隶书轴不过是海中的一滴水而已。但是,我们从中还是可以窥见他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